阿胶行业很大,大到历史上下两千年,大到品种横跨“食”与“药”,大到名声已是家喻户晓。阿胶行业也很小,小到连同药用产品在内,产值只有几百个亿,还不到食品行业中一个偏小的保健食品品类的1/10;小到生产企业高度集中在山东等少数地区;小到只有两三个知名品牌。阿胶现实的“小”还没有匹配其应有的“大”,原因主要在于“造假”。
分析阿胶行业的造假行为:一是没有完整的生产标准。阿胶作为药品使用,在药典中是有相关标准规定,但是作为食品以及保健食品,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食品里含有多少阿胶,也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这样就会出现产品的瑕疵;二是技术方面的疏漏和短板,导致一些企业对生产工艺把控不严,产生了原料污染,致使产品检测出了问题;三是恶意牟利,有意违法。而除了第三种情况外,多数的“造假”应该是企业无意而为之。虽然客观上都是有“假”的问题产品,但是绝大多数的“造假”企业都是愿意遵纪守法的企业。在近千家阿胶及制品企业中,真正违法造假的企业只占极少的份额。一旦有了健康的生存环境、一旦行业整体做大,众多阿胶生产企业都会是凝聚正能量的源头。所以,行业应该团结起来,树立共生意识,在配合监管部门“打假”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整个阿胶行业做大、做强上。
有史可鉴,中国的保健食品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也一度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比如,用一只王八和几大锅开水造出鳖精、抗疲劳功能保健食品中添加伟哥成分、减肥功能保健食品中添加西布曲明成分等,一度造成了保健食品市场业绩严重下滑。在这一阶段,监管部门在严厉整治行业造假的同时,出台调整法律法规、监管规则、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等举措,行业也开始整体谋求规范。而今,保健食品市场业绩稳步提升,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保健食品行业已经走向谋求营销规范发展这一更高层面的诉求。
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无疑值得阿胶行业借鉴。严厉“打假”是必须的作为,但“打假”只是维持行业生存的一个基础动作。专注“打假”不应成为阻滞行业发展的一道坎。走出对行业低端问题的纠结,跨上一个高水平竞争的台阶,调动积极因素,实现行业整体优化。如此这般,在行业壮大的背景下,造假问题自然就少了。
据了解,自今年2月下旬起,全国阿胶最主要产地之一——山东省东阿县,开始实施史上最严阿胶和阿胶糕行业团体标准。这个团体标准不但涉及阿胶真不真,还涉及阿胶含量足不足等问题,实施目的是规范阿胶市场,促进阿胶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个好的范例,也是一个好的兆头,但这还远远不够。阿胶行业需要的是整体的升级,那就是: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出适合行业的标准和政策,告诉企业,什么是真正合格的阿胶产品;龙头企业出手,号召行业联合起来,一方面,生产高品质的阿胶产品,一方面,告诉消费者如何选择好的阿胶;专家和媒体发声,除了曝光问题之外,把更多阿胶产品的益处、更多阿胶企业的作为、更多阿胶行业的正能量传递给公众。一旦监管者尽责、企业尽心、行业尽力,相信阿胶行业就会形成“共治、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阿胶市场就会出现真正的繁荣。繁荣的市场中,滋生不法企业和伪劣产品的土壤必然会枯竭。
健康产业的红利和消费者的需求就在眼前,阿胶行业应当尽快团结起来,迈过“打假”这道坎,走上升级发展之路。
阿胶行业的风云变幻,中国食品报三胶报道组一直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