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由国务院食安办指导,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的“2019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上发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8年,按谣言传播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食用农产品类谣言、加工食品类谣言、餐饮食品类谣言和其他类谣言。其中,食用农产品类谣言的传播量最大,占比57%,水果类和蔬菜类占比较大;其次为加工食品类谣言,占比33%。
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新趋势
报告显示,2018年谣言的特征是通过对2018年食品安全谣言分析发现,谣言主要具备“旧谣新炒”“季节性”“用癌‘站台’”“对国外信息夸大谣传”等特征。其中,用癌“站台”、对国外信息夸大谣传等成为新趋势。造谣者经常围绕致癌物大做文章,将可能致癌的成分与一些常用食品相关联,混淆公众视听。此外,值得警惕的是,对国外信息的谣传有拾头趋勢。一些背景复杂的自媒体为牟取利益或煽动情绪,将国外报道、文章奉为谣言创作与传播的“法宝”。公众对国外信息的知晓程度更低,当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时,谣言可操作的空间便会很大。加之一些所谓的国外科研机构或非政府组织看似非常“高大上”,公众的信赖感更高。因此,这类谣言的危害性更大。
女性更易采信食品安全谣言
对于食品安全谣言的易感人群,报告也做了分析并设计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采信食品安全谣言程度更高;受教育程度对于食品安全谣言接受程度的影响显著;乡村人口较城镇人口更易采信食品安全谣言;中、低收入群体比高收入群体更易采信食品安全遥言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针对制造及散播食品安全谣言者,相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15人、行政拘留65人、罚款11人、封号1人、警示教育8人。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惩戒力度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