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新华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网、中国国家品牌网等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在主题为“品牌跨国经营模式创新”的论坛圆桌讨论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前Interbrand大中华区总经理姚承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品牌研究教授王高,时趣互动Social Touch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锐、品渥食品有限公司总裁王牧等领导、专家,围绕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商务部原副部长周可仁在论坛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趋势。当前国内的消费供给无论从品种还是质量上,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民众消费升级的现实需要。
周可仁表示,不断加深对外开放力度,整合全球商品,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选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此举不仅可以促进国内企业的公平竞争,助推中国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工业产业升级换代,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新的内外形势下,中国整个产品、企业和服务都要走出去,要向“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甚至和全球的所有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另外,真正的走出去,不只是产品的买卖,还要走向品牌,赢得国内消费者认可。
侯云春说,过去40年由中国输出廉价优质商品服务世界市场的模式,正随着中国市场庞大需求的激活和个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向着“全球优质商品服务中国”转变。面对外来品牌的冲击与国人消费需求的变化,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并在全球范围内高水平的进行品牌经营,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企业的全新课题。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前Interbrand大中华区总经理姚承纲表示,在国际化方面,许多中国企业已做了多年的工作。当前国家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品牌不缺走出去的信心和魄力。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企业必然会走出去。不过,要成为全球化的品牌,不仅要有走出去的意念,还要学会全球供应链的构建等现实的商业能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品牌研究教授王高认为,当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重点在于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过往中国企业到海外是买技术,买机床,现在则是买原材料、买品牌、买研发、买管理模式、买经验,把这些能力变成产品,变成另外一个市场产物,再回到中国。”王高说。
在与会专家的讨论中,中国知名进口食品企业——品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经营理念,得到普遍认可。他们认为,在国内需求量与进口量最大之一的快消品而言,品渥的品牌化之路,显然极具借鉴意义。
据了解,成立于1995年的品渥食品,主要从事自有品牌食品的开发、进口、销售及国外食品的合作代理销售业务,主要聚焦于乳品、啤酒、粮油、谷物以及饼干点心类等五大食品品类,拥有自主开发和推广“德亚”牛奶、“瓦伦丁”啤酒、“亨利”谷物、“雅娜”饼干等自有品牌,以及“品利”橄榄油等合作品牌。目前,品渥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进口食品品牌运营商,构建了包括直营、分销和电商的全渠道销售体系,产品销售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