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可乐的“风波”似乎格外多。上个月,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可乐能把整条鱼“溶解”的新闻刚被证实是谣言,近日,一条可乐导致食管破裂的新闻又在网络上传播。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专家表示无需担心,可乐此前没有类似“案底”。(据7月7日《新京报》报道)
近日,有关部门曝出了一段时间流传最火的“十大食品安全谣言”,其中就有“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炝锅致癌”“用海绵做八宝粥”“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有毒”和“醋蛋液包治百病”等。现如今,又传出了冰镇可乐可以“救人于水火”、 可乐会导致食管破裂等谣言。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且大多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自然也十分敏感。一些媒体、平台和组织,往往会抓住人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的弱点和渴求了解的心理,制造各种貌似深奥而正确的食品安全话题。有的不顾事实,夸大其词;有的张冠李戴,杜撰权威;有的偷换概念,违背常识。经过权威部门鉴定识别后发现,大多是不科学、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食品安全谣言,误导消费者判断,扰乱了食品安全管理秩序,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既然是谣言就要澄清和制止,涉嫌违法的还要予以坚决打击和严厉治理。鉴于食品安全谣言从制造到发布再到发酵和流传,是一个涉及诸多环节的链条式过程,因此,治理类似“可乐导致食管破裂”等食品安全谣言,就不能只寄希望于某个单位和部门,不能只盯住某个环节和某个方面,而要多方发力、整体联动,全面出击、多措并举,首尾兼顾、标本兼治。
首先,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谣言处置机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发现谣言、甄别谣言,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妥善对谣言进行辟谣和澄清。要敢于和善于拿出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信息与谣言抗衡,这样才能令消费者信服和认可,才能避免食品安全谣言不胫而走,不至于误导公众、危害社会。
其次,谣言止于智者。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和机构不定期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对受众进行常识教育,帮助他们在遇到类似谣言时能够明辨真假,成为“明白人”。这样,消费者才不会被随便忽悠和轻易蒙骗,食品安全谣言也就失去了市场和土壤。
食品安全谣言主要传播渠道为微信、微博、新闻网站、客户端、论坛。因此,这些媒体平台就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公德良心,自觉把好食品安全信息的审核关、发布关和跟踪管理关,杜绝有害信息、抵制网络谣言,从提升谣言识别智能水平、提高辟谣及时性、降低谣言风险和社会危害等方面进行精准发力,推动食品安全谣言“靶向治理”。
现有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谣言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大,违法成本较低,这也是食品安全谣言猖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提高辨别能力、科普和辟谣的同时,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秉持露头即打的原则,该依法处理的绝不姑息。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对造谣者进行威慑、对公众进行警醒。(舒朗秋)